创客”火了。今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考察深圳,首站便是位于深圳华侨城创意园的柴火创客空间。不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中,创客,这个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的概念如今成了中国年轻人挂在嘴边的热词。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年轻人,正勇敢地和墨守成规的生活说再见,激情洋溢地投身创业大潮。他们通过网络、社区等集结起来,交流碰撞着各自的创意火花,许多大有希望、甚至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创新产品从中诞生,一批高成长性的创新型公司就此形成——他们正在生成中国经济中最富活力的细胞群。
更加引人关注的,是创客群体所呈现出的不同以往的创新精神:更少负担,更富激情,许多人甚至是“为艺术而艺术”,因热爱创新而投身创新。他们成长于中国走向物质充裕的时代,同时又遇到了网络革命的助力与资本的青睐,所有的创造潜能正在被全力激发,可谓意气风发、生逢其时。这股令人敬畏的青春新势力,正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他们将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所急需的新能源、新动力。
青春与梦想不可辜负,创新的激情当细心呵护。创客,如何从创新成功走向创业成功,进而成就一个“全民创新”的时代?显然,他们不仅需要欢呼和鼓励,更需要冷静的思考与切实的引导。
http://p2.pstatp.com/large/2153/5275680700
创客故事:激扬青春,怀揣梦想去创造
——创客,中国经济新希望(之一)
陈吕洲、陈士凯:设计和制造的创造力革命
什么是创客?就是将兴趣融入实践,实现创新的人。1989年出生的陈吕洲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创客。这位在成都工作的年轻人热衷于技术研发,在中学时就迷上了机器人。陈吕洲如今拥有两家创业公司,一家做3D打印,一家做开源硬件和机器人设计。他还担任国内一家知名创客社区的管理员。
陈吕洲在做机器人的时候发现,很多零件需要单独定制,价钱很贵,用3D打印机做吧,国外的3D打印机也很贵。于是,他萌发了自主研发3D打印机的想法。“我们的产品虽然和国外高端产品比仍有差距,但已经和大部分主流产品性能不相上下,而且价钱更低。”陈吕洲说。
为了真正掌握核心技术,他们在研制3D打印机时放弃了简单使用国外开源解决方案的捷径。“直接使用他人方案,虽然技术成熟,开发周期也会缩短,但终究还是模仿。”
1986年出生的陈士凯是上海思岚科技CEO,他曾在一家知名国际芯片厂商工作,算是“老创客”。陈士凯的公司主攻激光传感器,“未来家用机器人的发展将会是一个大趋势,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发展路径,于是开始创业。”
“机器人自主导航涉及一系列智能算法、传感器设计连接等问题,如今的解决方案成本过高,是机器人难以普及的瓶颈。”陈士凯说,他的公司经过5年多的技术积累和研发,从软件、解决方案、硬件设计等领域逐步突破。“同等性能的传感器,进口产品售价大概需要万元左右,而我们只需几百元就能搞定。”
创客们展现出的创新潜力,让业界对其寄予厚望。“设计和制造新产品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创客的创新活动有望成为社会创造和创新的新力量。”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说,“创客运动还能从基因上改造传统制造业。创客运动的小批量产品满足的是特定群体需求,面向用户提供设计和制造,与用户的互动关系极强。这种个性化、定制化的生产方式是对传统制造业的巨大挑战。”
李大维、伍思力、谢旻琳:“新车间”里的创业憧憬
上海愚园东路28号,这里是上海最早的创客空间“新车间”,由国内第一代创客李大维和伍思力、谢旻琳夫妇三人创办。
在“新车间”,从零起步创业并不是一件难事。“新车间”有专门的入门讲座,仅用一个下午就能为“零基础”创业者扫盲。不仅如此,“新车间”的创客们愿意无私分享自己的知识与支持。“让成千上万的人分享自己的爱好,憧憬自己的目标,本身就是件很酷的事。”李大维说。
每周三晚上是“新车间”的分享会,免费对公众开放。分享会上,创客们把自己最近做的东西拿出来展示、分享,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深创客们也会出现在这里,带给会员更充实、更广阔的激发。在他们看来,在“新车间”创造的不仅仅是一件作品,更是一种积极、乐观、充实的生活态度。
尽管“新车间”没有盈利目标,大部分创客来这里也纯粹是为了兴趣,但当创客们的创意能够创造更大价值并成为一种商业模式时,创业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李大维说,“新车间”成立不到半年,一位创客在这里动手做出一台3D打印机。凭着这台3D打印机,这位创客被猎头公司看中,连人带专利被“挖”到了一家大公司。他的成功,给了“新车间”的创客们极大的鼓舞。
继上海的“新车间”之后,各个城市陆续成立了创客空间。据李大维所知,目前国内有17个正式的创客组织,分布于杭州、南京、北京、成都、哈尔滨等地。
“中国的创客群体正在迅速地蓬勃壮大。”李大维说,再过10年到15年,人们会更加感受到创客给世界带来的变化。
吴欣鸿:修图软件捕获万千少女心
一双帆布鞋,一条破洞牛仔裤,蓬松的头发下是一张羞涩、内敛的娃娃脸,在福建厦门软件园美图公司总部,半月谈记者见到这位“美丽制造者”——美图公司CEO、美图秀秀创始人吴欣鸿。这是一位羞于和女孩合照的“闷骚男”,却创造出当下中国移动互联网上最流行的修图软件,只需一键点击,照片自动美化,捕获万千少女心。
吴欣鸿专注于对影像的极致追求,“我们只是单纯地想把自拍做到淋漓尽致,让影像呈现最佳表现力”。吴欣鸿认为,中国90后年轻人拥有互联网使用习惯特征:个性化,傻瓜化,简单化。吴欣鸿的产品极大地满足90后“卖萌”的特点,一经推出便捕获一群“爱臭美的小女生”,在年轻的用户群体中广泛传播。
如今,当你走到北京中关村的创业大街上,经常会碰到同时举办的七八场创业活动,创业氛围非常活跃,参会创业者绝大多数都是90后。
孟军贤:“功夫熊”的O2O成长
在网络引领下,创业者口中的热词O2O(线上线下互动模式),正变身为淘金利器。
2014年底,一篇名为《上门按摩哪家强?功夫熊完爆蓝翔》的文案把推拿服务推到互联网圈内,这篇出自“功夫熊”创始人孟军贤之手的文章,让“功夫熊”踏上了O2O这片热土。
从在校园里卖教科书、到做订餐网站、再到开发线上闲置物品交易平台,孟军贤坦言,创业的心始终未停止“骚动”,“从一开始就认定了不想替别人打工,希望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业。”
孟军贤说,创业初期说服推拿师傅放弃之前的工作加入功夫熊是极大的挑战。师傅们对这个项目不信任,孟军贤就要一个个地跟师傅们去谈,诚心地告诉他们,功夫熊会为他们提供全职工作,有保底的工资收入。“为了跟师傅们沟通,我做了上百次推拿,到后来师傅的手按在我的背上都已经没有知觉了。”就这样,孟军贤终于找来了第一批师傅。
孟军贤亲自给师傅们培训每一个服务细节,甚至包括进客户家门前戴鞋套的姿势和扣纽扣的方式。2014年10月16日,在线按摩服务“功夫熊”正式上线,提供上门推拿服务。上线不到两个月,“功夫熊”已完成两笔融资。目前,“功夫熊”日单量近200单,覆盖北京市区。
和功夫熊的小切口、“打痛点”基本相同,如今以O2O为代表的互联网创业专心聚焦传统服务业的痛点,“站在了风口”,快速成长。市场证明,“小而美”思维行得通、叫得响。
许单单:“用互联网的方式颠覆猎头”
在这轮创业热潮中,许多创业者的故事并不止步于自己创业,他们壮大成长后,变身为“天使”,为他人点燃下个创业梦。
许单单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个创业梦编织者。
2011年,许单单和几个合伙人创办了一家以“3W”为名的交流咖啡馆,开始了踏入社会的首个创业项目。许单单笑着说,“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有个地方可以经常坐在一起聊聊天,还可以招呼朋友。”
“当时3W咖啡馆是我们通过众筹模式建设起来的,既是我们几个伙伴的创业梦,也是需要对100多个股东负责的创业实践。”许单单说,运营艰难并没有让团队退缩,“我们几个创始人、员工甚至每人坐一张桌,显得人气旺点。”
许单单逐渐发现了这间咖啡馆的另一面——孕育创业。
如今,来到这幢位于中关村创业大街的三层灰色小楼,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青春如此完美,没空浪费时间”的巨幅宣传画,正门上的黑底白字清楚地对外宣告“3W——这就是互联网的圈子”。
在这个已经形成独特的创业孵化与天使对接氛围的咖啡馆中,创业梦想随时起飞。咖啡馆一层,创业者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畅谈创新的点子、碰撞思想的火花;在二层,创业者们聆听公开课、参加沙龙,与互联网大佬、天使投资人亲密接触;在三层,符合条件的创业团队只需要带着电脑就可以在集中办公区注册自己的公司……咖啡馆到处可见互联网元素的装饰,也到处可嗅到紧张又令人兴奋的创业气息。这里平均每月要举办40余场互联网行业的活动,参加交流的人数超过4000人。
在3W咖啡馆成长路上,许单单渐渐发现了创业企业对创新人才的专业需求。于是,打造一个专注于互联网领域人才的平台拉勾网渐渐成型。2013年7月,拉勾网正式上线,专注于互联网人才垂直招聘,“用互联网的方式颠覆了猎头”。
“专业的创业孵化、创业指导同样很重要。”这成为许单单扩展创业版图的初衷。如今,他和团队已经拥有包括3W咖啡馆、3W传媒、拉勾网及3W创业基金等一系列“创业服务业”实体。
如今,许单单正通过基金开始孵化新的创业者。“我们已投资了很多新想法、新模式,今天可能还看不出来,但再过两三年,我相信一定会有非常牛的公司在这出现。”
在采访接近尾声时,一位年轻人已站在公司门口,等待向许单单阐述他的创业构想。许单单说,如今这样的面试几乎每天都有。或许就在下一刻,又一个年轻的创业梦将在中关村被点亮。(半月谈记者 段续 李铮巍 段菁菁 刘姝君 张琴)
刘军:“新农人”玩转“新农业”
刘军,一个江西山区走出的农家研究生,义无返顾地回到家乡在生他养他的土地上“折腾”。没有鼓励和敬佩,更多的是不理解和质疑:“读了那么多年书,和老婆出去打工也能赚好多钱,怎么就回来搞了这个?又脏又累,真是搞不懂!”
刘军从事的项目是猪粪无害化处理及蚯蚓工厂化养殖。面对一车又一车“臭得不想呼吸”的猪粪和一坨又一坨“瘆得心痒痒”的蚯蚓,他选择了坚持。“这是我的梦想,我研究了7年,不会放弃的!”
就在刘军创业最艰苦的时候,2014年1月,他参加了第二届“赢在江西”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他的项目征服了在场的评委,从入围决赛的15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冠军,并赢得10万元创业奖金。
其实,最让刘军受益的,不是大赛的奖金,而是大赛引动的效应。大赛还没结束,刘军的账户上就多了120万元。原来,这是刘军在台上比赛时,一个台下的参赛选手——余志高给他下的“订单”。余志高是江西省一家大型化肥厂的厂长,他参赛的项目是为都市养花草、种菜的人提供优质肥料,蚯蚓粪正是理想的原料。
“未来,农民不是一个身份,而是一个职业,甚至是一个很体面的、令人羡慕的职业,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农业强,中国更强。”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唐珂说。
邓毓博: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兰州拉面的“学霸”
邓毓博生在兰州、长在兰州,在家门口的兰州大学一口气读完了本硕博,博士毕业后又留校任教,在大多数兰州人眼里,这是一种荣耀。
邓毓博曾在北京一家研究机构的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学习两年。在与同行熊永平聊天时,吃牛肉面长大的邓毓博自豪地介绍兰州牛肉面的美味可口。而熊永平也有自己的“牛肉面故事”:以前在兰州出差时,这个江西汉子曾一顿吃了两碗牛肉面,肚子都吃撑了,还觉得意犹未尽。
如何让外地人也能吃到正宗的兰州牛肉面,成为两位计算机博士思考的问题。很快,借助互联网,将正宗兰州牛肉面带给千家万户的想法在他们心中萌发。
源于这个朴素的美食梦想,邓毓博和他的团队冲出实验室,从学霸变身厨师,不厌其烦地尝试。
团队成员奔波于北京和甘肃之间,反复进行工艺研究,用严谨的理工思维保证每一道工序的质量,不厌其烦地遴选各类优质食材,以奠定每一碗拉面出色品质的基础。
从创业之始,邓毓博便非常明确,自己打造的是互联网企业,而不是传统的食品企业。2014年,北京牛大美食文化有限公司在北京成功注册。
2014年11月,“牛大坊”牛肉面正式面世。刚在淘宝上推出,就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兰州大学教师辞职卖牛肉面的新闻也流传开,邓毓博很快火了,“牛大坊”牛肉面也迎来了开门红,面市第一天淘宝店卖出去3000多份。
自从产品面世以来,每天有两三百份的销量。如今,邓毓博和他的团队正致力于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兰州拉面行业,这才是邓毓博最想努力的方向。
赵海伶:开网店卖山地特产的“山大王”
“读大学的时候,我就经常给同学们带老家的土特产,发现很多人知道青川木耳、竹荪、香菇、核桃很好,却不知道该到哪里去买。”2009年9月,从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毕业的青川女孩赵海伶,决定回乡创业,“靠山吃山”,通过网络把家乡的这些“宝贝”卖出去。
她在淘宝网上开设了一家销售青川农产品的网店。仅仅一年,她的“海伶山珍”销售额就已突破100万元。
然而创业初期的艰难,只有她自己知道。“那个时候没有稳定货源,没有物流,没有网络。”她背着比自己还大的背篼翻山越岭,挨家挨户收货。为了及时给客户发货,她扛着几十斤重的包裹,用大巴把货先送到成都。
在赵海伶的不断努力下,当地先后引入了几家快递,网络消费在这个小县城也慢慢普及。
2010年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合作的农户由50多户发展到200多户。到2014年,赵海伶的合作农户发展到3000余户,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她拥有了自己的标准化厂房和种植基地,不仅帮助深山里的农户增收,还带动一批大学生就业。
“看着大家收入逐年增加,这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在赵海伶看来,虽然做农业很辛苦,但很有成就感。一直给赵海伶供货的青川县瓦砾乡村民王树义说,赵海伶在青川县农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大家都尊称她为“山大王”。
今年2月3日,占地6000平方米的海伶山珍仓储中心正式落成。“2015年,我计划将营业额提升至4000万至5000万元。”赵海伶信心满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