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共享KTV……如今“共享”概念成为创业市场的香饽饽。
然而“盛名”之下,又有诸多“李鬼”。绝大多数“共享XX”,实际只是换了新瓶的旧酒,能否被市场认可,又是否会引发其他问题,一切仍是未知。
现状 谁是下一个风口?
“共享KTV”:从约人唱到等人时唱
就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孙科看到一幅“奇景”。
“本来是逛商场的,看见超市门口立着两个玻璃亭子。”孙科走近一看,略显逼仄的玻璃亭子内坐着两个人,背对着门。两人面前是一块不大的屏幕,上面正播放着一首MV,“看见他们手里的话筒,我才明白,这俩人在这儿唱K呢。”
跑到超市门前唱K,而且“商场里就有专门的KTV”,这让孙科颇感新异。家人却嘲笑孙科的反应太过老土,孙科见到的“玻璃亭子”,被称作“共享KTV”,早就出现在北京的不少商场、餐厅中。这个面积不到2平方米的玻璃房,被设计成完全隔音,按时或按演唱歌曲数目收费。
而在某些媒体的描述中,共享KTV甚至被称为投资界的“下一个风口”。
共享KTV的迅速推广也颇有起飞的架势——从被人关注至今不到三个月时间,京城各大商场几乎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我也是看着新鲜才进去唱的。”位于北五环外的龙德广场地下一层,并排放置着四座共享KTV玻璃房。周末下午2时,其中三座都有人在使用。带着女儿,李女士只唱了两首歌便走了出来,用时大约15分钟,“再唱还得花钱,也不算很便宜。感觉更像个噱头,真喜欢唱K的人,还是会去专门的店。”
而在“老歌友”陈女士眼中,共享KTV创造了与传统KTV截然不同的需求:“原来是专门约朋友出来唱K,这个是等朋友的时候,顺便唱两首。”
共享KTV在不同使用者眼中的角色不同,其使用热度也存在巨大差异。就在距离龙德广场不足2公里的另一处商场内,同是周末,两座玻璃房却空空如也,鲜有人问津。
事实上,共享KTV是否算得上共享,亦有几分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虽然名为“共享”,但共享KTV并没有共享性质,只是将固有的KTV化整为零。
“共享充电宝”:借起来容易还起来难
“共享KTV”并非近期唯一的热点,与其类似,“共享充电宝”同样处于追捧与质疑的漩涡之中。
所谓“共享充电宝”,其运营模式与共享单车相似。通过设置于餐厅、商场的充电宝存放柜,用户可以扫码缴付押金后获得充电宝,当使用完毕后,只需要将充电宝归还到相应的存放柜即可。目前,京城已可见到“来电”、“街电”等多家共享充电宝运营商的租赁设施。
在创业者的描述中,“共享充电宝”似乎有着广阔的前景:应用场景广泛,用户需求庞大,运营成本低廉……
而在使用者眼中,“共享充电宝”仍处在看上去很美的阶段。
“充电宝头一个小时免费,但电源线必须买,这不是搞笑么?”彭先生站在一家餐厅门口,摆弄着面前的充电宝租赁柜,已经完成扫码、缴纳押金等步骤的他,才发现电源线只供售卖,“为了以后租它,我还得自己背着根线?”
“充电还算方便,但定点归还挺麻烦的。上次我在商场借了一个,回家给忘了,最后只能跑回去还。”网友“Lohas”表示,与共享单车不同,即便今后推广范围不断扩大,充电宝的退还仍不可能做到随时随地,何况充电过程需要一定时间,“为了稳妥,真不如自己买一个带着。”
有趣的是,“共享充电宝”同样受到投资者的追捧,也被视为“下一个风口”。
质疑 还有哪些值得共享?
警惕“共享”概念被滥用
在知名互联网学者、上海社科院互联网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易看来,无论“共享KTV”和 “共享充电宝”谁是下一个风口,它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
“无论是滴滴,还是现在的共享单车、汽车,乃至共享充电宝、KTV,它的本质是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之下进行的一个分时租赁业务。可以说,这是电子商务发展到了4.0的阶段,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李易表示,共享经济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由美国的社会学家提出,属于有乌托邦性质的理想化概念。
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一些小众的共享经济应用。例如在小区内,通过网站邻居们可以共享家中的工具等闲置资源;“但这种形式只有共享,并不经济,没有规模效应,无法吸引风险投资者,因此并没有办法推广开。”
直到近年来,出现了Uber、airbnb等应用,共享概念再一次被提出:“这些项目愿意贴上共享的标签,主要也是因为这个标签能够吸引投资者的目光。”
“我们要看到共享这个标签下,蕴含着巨大的泡沫。以之前火爆的叫车平台为例,一年前似乎未来一片大好,但随着相关规范的出台,现状就没有那么好了。不烧钱了,好像也没有那么便宜了。”李易坦言,“共享”热的背后,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政府管理部门,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搞清到底哪些项目真正符合“共享”的概念,也要意识到可能带来的问题,提前做出应对:“现在很美好,有没有可能出现问题?比如有些单车退出市场了,那满街散放的车,该由谁出钱回收。如果政府出钱来做,花的不是我们纳税人的钱么?”
“我们如果说真共享,政府也应该第一个出来牵头。”李易坦言,真正的共享概念,不应是租赁性质的“一对多”,而应是将社会中的闲置、优质资源重新分配利用。而这其中,政府部门所掌握的优质资源,最应拿出来“共享”。
“比如停车位,北上广深停车难大家都知道,与此同时机关单位都有很多停车场,这个能不能拿出来‘共享’?再比如政府掌握的大量优质数据,可不可以拿出来共享?从共享的角度来说,政府应该做出推动和表率。”除了拿出可以共享的资源,李易建议,在扶植共享项目时,政府也应更加慎重地选择符合“共享”内核,同时很难从市场取得经济利益的项目,比如“顺风车”。“这是真正意义的共享,但恰恰这部分做得最差,因为它很难做出规模效应,想要发展这种共享,政府应该有扶植的政策。”
拓展 共享有多火?
来看看这些脑洞……
共享冰箱 2017年4月,成都街头出现“共享冰箱”,企业、居民都可以把多余的食物放入冰箱,供有需求的人免费领取。统计数据显示,一个月里,超过千人领取了“共享冰箱”中的食物,其中环卫工人占到了总领取人数的七成以上。
共享篮球 日前,共享篮球出现在位于嘉兴的部分篮球场边。通过共享柜,用户可以扫码租用篮球。据共享篮球所属公司表示,近期将陆续在全国开始布局共享篮球柜,首批布局城市将以一线城市为主。
共享雨伞 据《人民日报》,福州地铁正在与共享雨伞企业商谈合作,考虑将其引入地铁1号线站点。今后,地铁口将设自助借伞机,市民扫二维码后,就可“一键借伞”。
共享图书 近日,媒体报道了一款名为“借书人”的共享图书平台。该互联网借书平台提供不限时、不限量地借书,并全国送书上门。上线一年后,目前每月的借出量大概在2000本左右。该共享图书平台运作模式为,用户在平台挑选自己喜欢的图书后,平台按图书的定价收取一次性的服务费和押金。之后,“借书人”通过快递送书上门。借阅者看完后自费把书还到指定的邮寄地址,自愿支付合理的磨损费。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0 个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