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人谷-小鱼儿网社区

标题: 文|为什么看完书老是记不住? [打印本页]

作者: 新新地欣欣    时间: 2017-2-23 09:40
标题: 文|为什么看完书老是记不住?


原标题:《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学习总要从具体的知识输入开始。读书,自然是最基本而又重要的方式。可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读了很多书,看完就忘了?在我看来,一个很可能的原因是:我们的读书方法有问题。

“低水平勤奋陷阱”:摘记更多的知识

过去,我也读过不少书,可是这些书现在再拿出来看的时候,我发现基本是白读了。今天能从书中看到的价值,过去看不到;过去在书中看到的东西,今天基本记不得。可是,我过去读书真的真的很勤奋,为自己制订了年度读书计划—一年要读完 100 本书,为此安排每天至少要读完 20 页,哪怕自己已经很累很困,为了完成目标,都要在床前读完书。两年来读了 200 多本书。

我不是说这段读书经历没用,而是现在看来,我觉得痛心、可惜。付出这么多时间和精力,获得的却是一点儿都不成比例的收获。那时,我陷入了“低水平勤奋陷阱”。

当然,我们在今天读一本书和过去相比看到了不同的内容,可能与我们的经验和阅历发生了变化有关。可是,我更加清楚:如果我能够重来一次—在过去的两年里采用新的读书方法,即使我的阅历没有变化,我也能只花一半的时间就获得翻倍的收获,就像我现在做的一样。

那么,为什么我会陷入“低水平勤奋陷阱”呢?又是如何跳出来的呢?我掉入陷阱最直接的原因是:读书的方法太原始。

从上学开始,老师教给我们的读书方法似乎就是: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画线或者摘抄。我们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记录新知识的过程。

可那些摘抄下来的名言警句,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听过了无数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在原始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努力,就是低水平的勤奋。




读书方法的升级: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可怕的是,我一直都不知道自己读书的方法是低效落后的。我以为读完书记不住,是我记忆力的问题。而且,我发现身边的朋友基本上也都是这样的情况。大家说:读书之后都忘掉是正常的,我们把知识内化成能力了。

现在看来,这个结论多么荒谬:我记不住书中的每个字不要紧,可是我连书里说了什么也记不得啊!我连自己读了什么都不记得,还能内化成能力?

事实上,内化成能力的知识,是最忘不掉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经典”的读书方法是低效的呢?原因很简单:阅读+画线/摘抄的读书方法是把一本书拆分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成了理解和记住这些孤立的知识点。而理解和记忆一个个孤立的信息,可不是我们大脑擅长的高效行为。

事实上,大脑的记忆,靠的是将信息与旧经验联系起来。英国的莱斯特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来研究人们如何记住事情:他们让实验对象观看一些名人的照片,比如成龙、张信哲、刘德华,然后在这个时候监测他们大脑中哪些神经细胞受到了刺激,然后再把这些名人在不同地方的照片拿给测试者观看。科学家发现,当实验对象看到同一个人出现在另一张照片里的时候,相同的神经细胞会受到刺激。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在看到新照片时,没有为它单独开辟空间,而是调用以前的回忆,形成新的记忆。换句话说,我们记住新知识更好的办法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

将这一原理应用到极致的是记忆宫殿法。记忆宫殿法,可能是目前人类发明的最为强大的记忆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构想一个我们熟悉的场景,把需要记忆的事情放到已经熟悉的场景当中。比如,你想记住“B6”,最好的办法不是直接背“B6”,而是动用生物本能,想象一位大胸(像B)、有 6 块腹肌的美女。前一段时间播出的英剧《神探夏洛克》里,福尔摩斯就是靠记忆宫殿训练自己超强的记忆力。

当然,读书并不等于背书。然而,大脑这种通过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的特性,除了能够帮助我们记忆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将新旧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通过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网,我们便能够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同一个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加深我们的理解和认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原始的读书方法是:花很多时间去阅读一本新书,去记录新的名言警句,却从不花时间去加工这些信息,将其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我们看似节约了很多加工整合的时间和精力,以便能够读更多的新书,但却是买椟还珠,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把最有价值的工作放弃了。




放慢速度,让读书事半功倍

读书一定要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络状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有可能内化知识,形成新行为的暗示。

于是,我读书不再追求速度;相反,我会刻意放慢速度,花时间记录读书笔记—不是仅仅摘记名言,而是描述读书后受启发的内容,这些启发和我过去的哪些经验相关。在记录和寻找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惊喜地发现一些过去不曾注意的规律,也发现很多能够直接改进工作方法的办法。我的读书成效进入了一种产生复利效应的状态。也就是说,我读过的所有书都将为我未来获取新的知识提供帮助。

为什么这个简单的读书方法却很少有人践行?或许是因为我们大脑的习惯是寻求新刺激,快速把书读完吧……我们都希望读完书获得新知识,因此不断快步向前去获取更多、更多……

但古人早就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从读书到发现临界知识

那么,读书时将新知识和哪些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会更有成效呢?

答案便是那些在生活中各个领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规律,也就是我说的临界知识。每一种临界知识,都是我们思考问题、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因此,这些临界知识可以频繁地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和场景里。

经常阅读我的公众号文章的读者会发现,我常常在不同的文章中讨论不同问题时会运用到复利、概率论、边际收益等概念与模型。这其实就是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有意识地和已有的模型进行联系,看看它们背后是不是有关联。这样一思考,常常会发现过去没看到的规律。

因此,现在的我,在读书时既不追求数量,也不要求读完。我的做法是: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当把这些问题想明白之后,可能我并没有读完一本书,但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比读完 10 遍书的人都要深入。这种状态,呈现出来便是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别人眼里,你更容易用跨界的知识解决问题。因此读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临界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生命有限,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那些“低水平勤奋陷阱”里。






欢迎光临 恶人谷-小鱼儿网社区 (https://bbs.xiaoyuer.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