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人谷-小鱼儿网社区
标题:
阎焱、徐小平、王晖等10位投资人2017宣言:这些领域值得...
[打印本页]
作者:
新新地欣欣
时间:
2017-2-13 10:04
标题:
阎焱、徐小平、王晖等10位投资人2017宣言:这些领域值得...
整个2016年,以往最为活跃的VC市场也被界定为“是平淡的一年”。这一年这个领域最为人所熟知的一个词,恐怕是“资本寒冬”。
“我已经好几天没见过儿子了。”岁末年初,在接受采访的投资人中,有人这么说。因为每天回家的时候,小朋友已经睡了;而每天离开家的时候,小朋友还没起床。另一位投资人发来的日程表里,一天的会、约会、见人的安排,密密麻麻地从早上8点排到了晚上8点之后。
这并不是一家两家公司的特例,而是整个私募股权投资投资行业的普遍状况。除了投资,VC/PE基金公司年底也要考评。特殊之处在于,他们的被投公司年底也要总结,投资人要参加这些公司的董事会上,甚至还要参加这些公司的年会。
“这些事都要年底之前完成”。事务性的工作如此繁忙,以至于这段时间里VC们看项目的节奏都普遍偏慢,“除非是之前几个月就已经谈好、只差准备文件了”,否则不要在年底的时候考虑融资。这是资深投资人给创业者的一个建议。
不过在岁末年初的这个时候,他们要做的最重要、最核心的事情,是“要回顾下去年做过的事情,以及计划下今年打算做的事情”。观往知来,这在VC/PE行业也不例外,对于投资未来的这些人而言,观往知来比其他人更重要。
2017年被认为是关键的一年,去年发生的诸多事件会对整个投资环境带来多大影响?这其中包括了美国大选、英国脱欧还有欧洲的不稳定。众多的投资大师都说,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复杂,伴随着众多不确定性。
回到中国国内,大部分的投资人对即将到来的鸡年,抱了乐观的期盼。
整个2016年,以往最为活跃的VC市场也被界定为“是平淡的一年”。这一年这个领域最为人所熟知的一个词,恐怕是“资本寒冬”。
而在投资行业的人眼里,投资热点的相对分散则是市场表现平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今年在哪里可以找到独角兽?这是一个非常贵的问题,还没人知道答案。
另一个投资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是IPO市场会否有持续利好。中国的资本市场去年可以用浓墨重彩来形容,从私有化回归热潮持续到史上最严借壳重组法规出台,从IPO堰塞到下半年的新股发行提速,从战略新兴板暂缓到新三板的扩容、分层等,还有横跨一整年的万科争夺战。但在去年11月之前,新股发行确实并不活跃。
并购市场也有一样的不确定。去年中国资本的境外收购创历史新高,但去年末监管层开始控制人民币外流,这对这个趋势有多大影响?除此之外,并购市场还会有什么新的热点?比如像去年一整年的互联网行业内的合并。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还是采访了一系列的VC/PE基金投资人。观前知往,他们眼里的2016年是怎样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眼里的2017年又有怎样的确定与不确定?在二十多万字的采访资料中,他们至少提供了以下的判断:
相对2016年,2017年投资热度会有所上升。有人判断为投资大年,更多的人则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今年流入投资市场的钱会比去年更多。一方面是去年的新募的基金数量并不少,另一方面政策引导基金也在持续加码,而IPO一旦回温高净值个人作为投资人也将回流。也就是说市场上并不缺钱。
国内IPO市场,今年会有所改善。去年11月开始,新股发行节奏已经加快。这被认为是一个积极的政策信号。一大批在2013年前后成立的VC基金,今年都把退出提到了议事日程。
海外上市的窗口期,可能随着一些标杆性企业的上市而打开。海外IPO的情况,今年也可能优于去年。国内计划上市的公司数量并不少。香港市场可能会持续吸引内地公司的关注,因为美图的上市以及其高效率。
中国资本、中国企业的跨境并购今年极有可能降温。中国政府监管层从去年底开始加强对资本外流的管控,相关政策有进一步收紧的可能。
此前中概股的私有化浪潮热度将持续降温,因为中国资本市场对借壳上市的严格管控。
并购市场中今年不会有特别突出的热点,很难出现类似2015年那样互联网行业中的密集合并这样的热点。仍能期待的热点可能是大平台的分拆。
互联网创新遭遇瓶颈,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可能很难出现颠覆性的机会。互联网领域缺乏好的项目,几乎所有的投资人都在找新的热点,但也都没有确切的答案。
人工智能吸引了绝大多数人的关注,但人工智能的落地依然是个问题。创业的浪潮向技术驱动迁移。除此之外,新材料、先进制造以及消费升级、医疗健康等成为谈论最多的热点话题。
众多风险投资将投资频谱覆盖到更早期。PE基金继续尝试更多产品,包括地产基金、夹层投资以及上市公司+PE的模式等。
元璟资本陈洪亮:消费升级还会出独角兽
陈洪亮认为,消费升级是现实,在2017年还会有大机会。理由有三:一是社交网络带来的人群、关注点的个性化;二是中国超高的人口密度;三是中国的柔性供应链能满足发展个性化品牌的需求。
简单粗暴地理解消费升级,就是高价格的消费被更多人所接受。这需要有三个前提条件:1)有钱可以花;2)有钱愿意花;3)愿意在哪里花钱。
消费升级无疑和收入水平增长有关系。中国人的钱包显然比之前充实多了,但也有一个普遍性的疑惑,在中国人的人均GDP达到6500美元水平时,会爆发的是哪个消费领域的需求?
我曾经看过一组数据,说1996年中国人均GDP达到700美元,那时候二级市场涨幅最凶的是家电股;到了2002年人均GDP到1000美元时,轮到了汽车股;2005年对应的人均GDP是2000美元,领涨的是地产股;2009年受益的是医疗股,当年中国的人均GDP是3500美元。现在国人的人均GDP已经到6500美元了,正在受益的行业会是哪个呢?
主流消费人群从70后变迁到现在的80、90后,这群人有钱愿意花,不仅愿意花今天的钱、也敢花明天的钱。
那么80、90后愿意把钱花在哪儿?他们愿意用高价购买什么?我们认为消费者更愿意为精神价值、为认同感支付高价。什么叫精神价值,可能是重服务、重享受、重品质、重认同、重个性化,也就是告诉别人我是什么样的人这件事。
这种观念与早前相比也已经有天壤之别。电商第一代直接竞争的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更容易被量化,所以当各家的功能性都相差不大时,能拼的就只有价格。
基于此,我们认为未来的消费升级可能表现为两个特点:
一是衣食住行的消费品类更加丰富、更加细化。以前我们认为是会龟毛的东西,在今天看来是逼格。比如盐,以前谁会给盐分个类?但今天这是吃货的必备条件。这种细分给创业者提供了机会,这也意味着大一统品牌的产生会越来越难。
二是消费升级,可能是从有形到无形的转化。这表现为用户对物品使用价值的诉求,让位于精神诉求,也就是说要或者不要某种东西,往往只是因为它能不能让我成为我想成为的那类人。
所以我们在看消费升级项目的时候,完全不是按品类来的,而是按人群的需求分类。比如最初看开始众筹时,我们并没有把它当做一个众筹平台,而是链接消费者和民宿、休闲消费服务提供者的一个平台。这种思路之下,其实找项目就比较难。
怎么样的创业公司可能能抓住这样的机会?我们认为会成为下一个独角兽的,是内容+粉丝+服务的一体化平台,一种汇集了大量子IP或者子品牌的新型平台。
这种平台的特点是前端内容化,不仅是用内容来承载精神价值,以及汇聚与这种精神价值相符的商品,而且内容的阵地可能是多元化的,但这并不妨碍它们背后是一个共同的用户群、共同的机制、共同的服务后台。
其次是用户粉丝化,吸引的是特定的用户人群,是高粘性、高认知的一群人,同时也是高付费意愿的一群人。这对创业公司或平台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子IP会有意愿帮平台拉流量。而一旦入驻平台的IP建立起了一定规模的粉丝之后,就很难再离开这个平台。
第三是平台有后端的服务。比如为平台上的子IP提供用户画像、一套标准的服务程序等等。
我们的数据实验室的研究显示,相比2015年的融资事件,2016年货架式电商的融资明显减少,从占总数的45%下降到33%。所谓货架式电商,就是商品是链接买家和卖家的唯一要素。这是今天的消费者越来越看重商品使用价值之外东西的一个证据。
与此同时,内容类电商的融资占比,从2015年的10.3%大幅上升到2016年占总数的23.5%。内容电商的兴起,和相当一部分品牌开始走人格化路数很有关系,这和有调性的IP、内容平台很有契合度。这也带动了个人内容创业的浪潮,从目前看内容创业的变现模式,最主流的是电商模式,其次是传统的广告模式。
那么,为什么不看好单个IP?我们见过一个母婴类的IP,内容生产主要靠自己,而且也没有找人的打算。那我们就会担心:这件事他准备做多久?甚至创始人的身体状况都是个重要指标。还有张大奕、暴走的萝莉这种IP的有点是人格化、缺点则是在于过于人格化、不太稳定,一旦人格魅力下滑,这不是投资机构能补救的。我们对单一IP、单一品牌的态度是相对保守、比较谨慎的,因为把握不好投资的时机。当一个IP处于爆发期时,可能是影响力的最高峰,之后就会走下坡路。
这类内容+粉丝+服务的平台,该怎么做呢?我们的判断是先用户、后服务,即吸引一群用户在平台上、再去吸引品牌商、子IP,逐渐叠加服务。
也有人在尝试先服务、后用户,比如一些大的网红平台正在尝试推出自己的品牌,希望能直接穿透到消费者的层面。
但总体上我们觉得前一条路会比较顺畅,因为有利于提高控制力,即保证初期用户对平台是认可的。今日头条走的就是这条路,早年它是通过自有算法加个性推荐来获取用户的,今天开始引入订阅号、开始做平台。
同创伟业郑伟鹤:退出大年带动投资大年
2017年是PE的大年。这不是全民PE的大年,而是政府、机构投资者跨步进入市场的大年。
首先今年会是个退出大年。预计2017年会超过2010年、创造新高。A股市场历史上退出最大的年份是2010年,有347家企业上市。
2016年11月份新股发行开始提速,从7月份的20多家增加到当月的50多家。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政策信号,一个加速的信号,我们预计今年正常情况下今年会有300甚至400家企业在国内上市。
港股市场也仍然值得关注。香港市场对新兴经济公司IPO有热度,而且有效率,这是值得关注的。
去年A股IPO融资规模不到1000亿元人民币,而香港IPO规模则达到了250亿美元(约合1720亿人民币),中国邮储(1658.HK)的上市创造了2016年的全球最大IPO。其中一个特例是美图秀秀(1357.HK),这家互联网公司在巨额亏损的情况下仍实现了成功上市,目前股价仍维持在8块多港币。
二是国内资本市场仍有调整空间,这对一级市场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整体看国内资本市场的估值仍偏高,中小型创业企业的调整压力还是比较大,二蓝筹、价值型股票仍有收益空间,比如2016年茅台大概涨了50%,美的、格力电器也涨了不少。
二级市场的调整,直接影响到PE的投资节奏。比如最近上市的步长药业,市值最高时有1000亿、现在则调整到600亿,我们投进去时是两三百亿的盘子。
三是由于政策收紧,定增和借壳的活跃度会降低。去年有790多家公司完成定增,规模高达16000多亿,是IPO融资规模的16倍,这是不合理的。在去年出了一系列新政之后,预计今年不会再这么活跃。
从我们的角度特别关注一个问题,即资管公司、PE公司怎么对接资本市场。前两天证监会领导到深圳考察,我们开玩笑地说:深圳创新投、达晨、同创伟业帮助了两百多家企业上市,但我们这样的机构却还没有上市的资格和条件。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创伟业尽管已经上了新三板,但目前监管层对PE对接资本市场仍有很多限制,这些可能会在新一年有所改变。
四是新三板今年仍蕴含很多的机会。去年新三板设立创新层后带来的效果是低于预期的,不过今年这可能是创造惊喜的点。
新三板去年挂牌过万、监管趋严。去年5000多家企业挂牌新三板,即使是在全球范围内,也是一个轰轰烈烈的资本大事件。挂牌过万、监管趋严是必然趋势,今年预计挂牌的增长会放慢。
在这种环境下,我们会看哪些领域呢?目前看来,TMT领域仍存在泡沫,不过有结构性机会。
生物医药的估值仍在持续增高、泡沫也加大;科技领域像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新能源都非常值得关注。当然消费升级、文体娱乐也非常有机会。
不过我的另一个判断是并购尤其是跨境并购会放缓。2016年跨境并购有很多亮点,万达收购传奇影业、海尔收购GE家电业务。这是由于中国大型企业近些年有非常长租的发展,它们未来依然会有非常大的机遇。由于监管政策的收紧,跨国并购的速度将放缓。
从资金的角度看,也支持大年说。随着2017年退出大年的回归,高净值的基金投资人会重回市场。
另外国家、地方政府的引导基金母基金层出不穷,险资也加大了对PE资产的配置,万科控股权的争夺引来监管层的震怒,但这对PE可能是一件好事,可能推动险资加大对PE资产的配置。银行最近的投贷联动、平层投资也在加快步伐。
2017年可能是机构投资者占主导地位的元年,会从所谓的全民PE向专业性回归。大型品牌PE机构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专业PE会受关注。
另类资产的覆盖面会进一步拓宽。对房地产市场的监控实际上给当地产基金带来了机会;夹层基金(Mezzanine Fund)鼎晖、中信资本等在积极探索,并购基金尤其是上市公司+PE的方式现在也很热闹,尽管迄今并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此前这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此前的一个市值管理手段,投机性比较强,但确实存在产业逻辑和基础。此外以大型项目为主导的项目基金,今年也会有所突破。
真格基金徐小平:这是黑科技和平民创业的时代
2017年整体来说会有更多资金进入创投市场。中国创投机构仍然是稀有的,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状态。天使和VC基金还没有形成强手林立、各显神通的局面。但我也呼唤投资行业不断提升和加强自己的实力,包括我们真格基金自己。
从2017年开始,我们在内部还提出了一个新的战略:From Angel to PreA,投资频谱覆盖天使轮和PreA,不再局限于“首投”、也不再拘泥于估值,但依然是在天使投资的火力范围内。真格希望做中国创业者永恒的天使。
我做天使投资很多年,今年年初我发现中国的创投环境在我眼皮底下简直是一夜之间变了。简单来说,就是创业出现了平民化和高精深两个趋势。用一个点子创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拼的是科技和对行业的精深理解。我相信未来一段时间,创业者的两大特点,要么是致力于精深科技,要么是行业领袖。
首先是“网红”的涌现,这给我们的创业环境带来了很多冲击。我曾经给网红下过一个定义,网红是不依赖任何权威机构赋权而有影响力的人。一个人或者两三个人能动辄带来几百万、几千万的销售,让整一个群体为之疯狂、为之追随。
很多公司产品出来了、服务出来了,但找不到用户,要到处花钱登广告。但找一个网红转发却能帮他们带来几万个用户,这已经是商业里快速提升销售额的一个方式,网红现象让我感到震惊。
所以当我们团队的顾旻曼问我要不要见Papi酱的时候,我特别高兴。投资Papi让我的投资理念发生了很多变化。我提出创业者一定要做“网红”的观点,这是说每个CEO一定要学会在这个时代建构自己的网络,推销你的产品、公司、品牌。每个CEO都应该主导公司的品牌形象和营销工作,如果CEO本人没有这个能力,那就要找一个副手。
“网红”现象的背后是2016年内容创业、平民创业的崛起。直播成了生力军,每个网站,无论是传统电商还是社交网络,无论是大网站还是小网站都在做直播。人人都在谈论直播、人人都在投直播、人人都在做直播,关于直播的各种各样的现象,平台级的、垂直性的、单一的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涌现出来。
其次是由小V带动的微博复兴。以前大家都关注大V,现在大V不那么活跃了,但是无数的小V玩起来了。无数的三四五线城市的人,无数过去不玩微博的人,无数关心消费、关心时尚,追星、喜欢艺术,喜欢表现自己的人、有一点点才艺的人在微博上活跃起来。与之相应的,是微博的市值在一年间翻了3倍,市场是最敏感的。许多人开一个微博账号,最终不仅是出名了,而且能变现。当年的大V,现在通过微博卖酒、卖茶、卖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微博成了中国新经济的一个聚集体。
此外,2016还见证了高精尖创业的扩展和渗透。去年实际上也是技术创业年,大量的顶级大学的教授,顶级企业的科学家、CTO纷纷下海创业,真格也投资了不少这样背景的团队,比如斯坦福教授和博士创立的的杉数科技。另外真格投资的高黑深科技在2016年也开始爆发,比如依图参与了杭州G20的安保工作,这是国家级的大数据和人脸识别项目,还有手术机器人Remebot等。
共享经济领域则是2016年的另一个亮点。我们参与了对ofo 共享单车的投资。投这个项目很有渊源,ofo创始人戴威两年前还在北大读书时就来过我家,当时就谈到了他的创业想法。后来ofo融资,戴威也愿意让真格基金进来,我们投资了几百万人民币,现在已经翻了近30倍。
这些趋势在2017年依然会持续,我们持续看好以下几个领域:
首先是共享经济领域,在这个领域中的优客工场成为了2017年第一个独角兽。
第二,人工智能领域毫无疑问也会诞生重量级的公司。
第三就是在线教育领域。这些也是2017年真格会重点关注的投资领域。
新年伊始,我们已经投资了好几个项目,其中就有汽车共享,也有机器人学习的顶级公司。
真格基金创立迄今,我们有一个原则:不投模式、只投人。因为牛人意味着学习力、工作力、影响力,所以我们投人、还只投牛人、不断寻找牛人,尽量做创业者的第一个投资人。这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经纬创投的张颖在一次演讲当中提到,基金要“歇斯底里”地努力退出。退出是衡量一个基金成败的唯一指标,这也是我们2017年的工作重点之一。今年是真格的第六年,我们希望在接下来的两三年中给股东的不仅仅是账面回报,而是direct return on investment(直接投资回报)。
真格基金在五年的历史中,并没有主动推动过退出,但其实已经有相当多的中小型退出案例。比如去年51Talk在美国上市。我们投资的时候51Talk的估值是100万美元,现在的估值是3亿美元,从天使投资的角度来看,这是漂亮的创业胜仗。
梅花天使吴世春:VC市场需要点IPO利好的刺激
吴世春比较遗憾的是,没能抓住共享单车的机会、没有扎进去看。不过单车生意一旦站错队就有可能失败。
2017年,吴世春最关心的问题是上市政策能不能持续,这个对于风险投资机构来说是最重要的。
IPO在2016年没有传来特别积极的信号,而且战略新兴板被取消了、新三板又不够活跃,退出不通畅。这就导致很多项目积压在投资机构手里,这个信号很容易传导到更早期的投资上。如果有一个比较大的退出会点燃风险投资机构和基金出资人的热情,如果没有市场整体就会比较沉闷。
我们判断2017年会有几个积极的趋势:第一,VC手上还是有很多钱;第二A股市场也加快了IPO公司上市的速度。另外近年会有一些比较大的IPO,例如美团点评、爱奇艺或者360,这对于前端投资机构来说都是积极信号。假如在香港上市的美团股价能稳定在发行价之上,则对香港吸引科技股上市也会是个积极信号。
在投资的重点领域上,2017年的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2016年投资人整体找不到风口,找不到北。2014年热点是O2O、2015年互联网金融和VR都是风口,但到了2016年焦点特别分散:消费升级、移动出海、农村互联网、人工智能,中间又兴起了一个单车热潮。
尽管如此,也没有让人特别兴奋的投资方向。这么多投资机构扎堆在单车上,这显示出好的方向不够多。单车不是个百亿美元的生意,而是个10-20亿美元的生意,类似滴滴和今日头条这样的机会在2016年已经看不到了。
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是移动互联网之后的下一波热潮。如果这个领域能出现几个比较大的项目、找到盈利模式,也有助于点燃大家的热情。人工智能长期来看是走上坡路的趋势,但短期可能会有调整的情况。人工智能在走到热之前,如果没有利好消息,这波热潮就可能乏力、推不上去。
2016年的一些趋势也可能延续,例如“出海”,会有一些不错的中国故事。还有比如直播、单车这些模式有可能在海外复制,比如在东南亚中国的直播公司已经打得不亦乐乎,也许能跑出来几家大的公司。现在直播已经有很多可以挣到钱,例如陌陌的股价已经借力直播涨了很多。
直播这块,我比较看好既有社交流量又有变现能力的公司,陌陌和快手都是这样的公司。直播是流量生意,如果流量要靠买、成本特别高,就可能遇到问题。
2017年,在偏早期领域的投资中,我的筛选标准是,离钱近、离BAT远,处在拐点上的领域。我自己会几个方向上找机会:出海、下乡、银发经济、互联网金融的垂直发展、新媒体新内容。
我们会尽量避免选择比较热的领域,因为一旦赌错,结果就是零。这就不如在一些比较小的领域深耕。
顺为资本许达来:我们也在找哪里会出独角兽
在许达来看来,2017年创投行业的走势,可能是L型底部那一横,但稍微会向上倾斜。他们看好互联网金融,同时会在人工智能、企业级服务和泛娱乐领域投入更多精力。
但过去一年,市场上是有钱的、VC们也不是没活干、融资案也层出不穷。对比2014年、2015年的活跃,2016年肯定是“冷”了。不过更理性的描述,是从过热向正常投资回归,整体状况是介于正常和寒冬之间。对市场未来走向的判断,我们认为有点类似L型,但底下这一横在2017年会稍微向上倾斜。
谨慎乐观的原因,是因为市场上还是有很多钱的。国内的主流基金手里都有钱,顺为在2015年第三季度也募集了10亿美金,而市场上和我们同等体量的基金还有好几家。但过去一年投出去的钱并不多,也有可能一部分人在2017年依然会选择观望,但再观望下去可能就要退LP钱了,这是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结果。所以或快或慢的,基金会开始启动投资。
退出情况可能不会有太大改善。国内A股的节奏明年可能会快一点,过去几个月IPO的节奏是在加快的。海外市场方面,硅谷今年可能会有几个大公司上市,如果表现好的话也会刺激整个市场。
不乐观的因素则是国际政治变化很大,保护主义越来越严重的话,就会对整个资本市场带来负面影响。
对于宏观环境怎么判断这个问题,其实包括我们的LP(Limeted Partners,有限合伙人,一般是基金的出资人)都问过,我们的回复是:不太关心,因为我们看的是初创公司,经济好坏对他们的直接影响其实并不大。
我们对被投企业创业者的建议,一直是有三点:一是要对你做的事情有信仰,市场热的市场会有很多机会主义者出现,我们追求的都是有信仰的创业者,市场有起有落、所在的领域也会有起有落,惟有相信你做的事情是可行的,才能一路走过去。二是要开源节流。我们和被投公司强调的,一直是要在短期内做到有收入,尽可能做到盈亏平衡,至少要减少现金流的消耗量。三是一定好的产品。
假如这三点都能做好的话,根本不会有所谓缺钱这一说。你看2016年这么平淡的市场里,依然有很多的大额融资案例。这说明市场上并不缺钱,而是缺好项目。大部分投资人都在寻找亮点。
顺为去年的投资步伐略有放缓,但依然有稳定输出。整个2016年,我们投了近70个项目、超过2亿美金。平均看,每个月也要投五六个公司、近2000万美元。从基金管理的角度,这也是为了分散风险,把投资风险分散在三五年的投资周期中。所以市场过热或过冷,我们都要做一定投资,无非是市场热的时候投资节奏快一点、市场冷的时候慢一些。
无论是投资人和创业者,可能都期望这种“较低”的温度能持续地久一些。对投资人而言,这意味着估值更好谈、投资决策的时间更好把控、能做更多的尽职调查,也能做更深入的思考。创业者也一样,没那么热闹也更好控制成本。
目前的状况,势必会带来基金行业的整合。VC市场上不可能有那么多机构,过去几年的热闹,政府引导基金的支持,各种各样的资金都来成立新基金,但整个行业是否需要那么多基金?如果拉长到五年的周期,还有多少基金能持续募资?这会是个很好的观察点,一个基金是否有长期竞争力,要看能否至少募到3期基金。
2016年我们鼓励同事去看A轮、B轮等更早期项目。这种策略在2017年也依然会执行。因为很多公司在市场很热的时候募资,估值都很高。而在市场刚刚转冷的时候,这些公司再募资依然会期望高估值,估值的理性回归可能还需要时间。所以我们会继续强调看早期项目,成长期的项目则机会性地看。
VC的投资亮点到底在哪儿?去年大部分投资人对此都很迷茫。这在2017年依然是个问题。新的一年,顺为会在人工智能驱动的商业模式、2B(企业级服务)、泛娱乐三大板块配置专门的人,但并不意味着这三块在2017年就会改变我们的投资结构。
我们过去的重点,比如智能硬件、互联网金融、交易类相关的还是会继续看。不过在线教育最近一年已经没有太多亮点了,智能硬件的大方向我们应该都覆盖了,今年还会有投入,但哪里再会有大的机会并不明确。互联网金融还有很多可切入的板块,比如保险、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等。金融这个行业数据特别多,最适合互联网化,还有很多可做的事情。互联网金融出现好项目、好机会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一个垂直行业,比如金融、房地产、教育、医疗健康,这些在实体经济里体量很大的产业,都有可能产生新的商业模式。但这些领域的机会不会批量出现,需要自己去淘。
AI和技术驱动,包括人工智能之外的一些新技术,未来在顺为会有专人负责。仅就AI技术本身的发展而言,我们认为这是大公司的机会,我们更看重AI在垂直领域中的商业模式落地。人工智能基本上是依附于大数据的,目前看,比较好的应用场景应该是金融、医疗这两大块。这连个领域的特点都是有大量数据,通过挖掘和分析既有数据就能提高公司竞争力。
2B公司,过去几年我们看了不少,没有太多投入的原因是国内2B的销售成本会比较重。不过未来我们要系统性去抓取2B的机会,一方面是企业会越来越接受2B服务,另一方面我们相信过去几年2B产业也一直在改善。投资2B的两个障碍,一个是它不会出现一大波机会,需要有人专门去淘。另一个是相对于互联网项目,2B的增长没有那么快。
我们的另外一个常识,就是在看一些透过线下抓取线上流量的商业模式。2016年最火的项目之一就是共享单车,无论是ofo还是摩拜,很大程度上都是透过贡献单车这个线下场景来获取线上流量。就像微信的小程序,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线下场景去抓取线上流量。我们最近会有一些投资尝试。
哪里能投到独角兽?这可能是大家都在摸索的问题。VC行业就是这样,今年我们在聊未来三个月的时候,但三个月、六个月之后的东西可能会完全不同。这个行业的人也要不停去找亮点、去调整。
曼达林基金高臻:跨境并购今年或将略为降温
曼达林是一家专注于中欧跨境投资的PE基金。这家基金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在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机械制造商CIFA。最近,该基金又协助中联重科在欧洲收购了一家环境和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
在高臻看来,2017年跨境并购的热度比之2016年可能会略有下降,不仅是中国对资金外流的监管收紧,也因为欧洲的政治格局将迎来变动。在欧洲的并购案,她认为先进制造、环境科技和医疗医药会有长远的机会。
跨境的收购兼并去年真的是一个爆发期。
相比往年,去年跨境的大型交易非常多,比如腾讯收购芬兰游戏公司、中化收购先正达、美的对库卡的收购等等。
在我们重点观察的欧洲地区,以往的跨境并购大多集中在工业领域,去年忽然发现IT、原材料和化工领域也都来了中国买家去年全球投资人对欧洲的并购投资有所下降,但中国投资人对欧洲的兴趣是上升的。
这直接导致当地交易价格的上升。我看到的一份报告里说,中国投资人在欧洲的收购报价上无论是P/E倍数还是用EBIDA倍数都明显高于平均水平。于是欧洲当地的企业在考虑出售股权时,无论是企业主还是投行,现在都会考虑邀请中国投资参与投标。这种情况以往是没有的。
对我们这种一直在当地寻求收购机会的基金来说,这并不是好事。市场热,卖家的期望值就会提高,这不利于交易的达成。不过今年,我们估计这种热度会有所降温。一个原因是交易难度确实在提高。另一个方面受到监管政策收紧的一些影响,也给交易周期、交易结构的设计甚至并购退出都带来了挑战。从去年三季度末开始,监管层对对外投资采访了从严管制的措施。我想这样做的初衷是好的,一方面是为了控制炒作性的投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控制资金外流。
配置海外资产对中国企业而言,会是一个长期、根本性的需求。在战略发展的考虑之外,中国的机构、个人资本也有享受全球品牌、全球增长的诉求。一个例子是去年北控(0392.HK,北京控股)收购德国EEW 100%的股权,EEW是德国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如果只是为了获取技术或者品牌,其实并不需要买下这么大规模的一个公司,但北控花了14.38亿欧元(约合105亿人民币)买下EEW,也是因为这家公司有大量的资产,这些资产都会带来现金流。
从基金的角度,我们也希望把欧洲的一个中等规模的企业变成一个全球品牌。这其中也包括和中国这个最大的市场去做结合,然后再开拓全球市场。尤其在现在欧元兑美元走弱的情况下,对欧洲企业来讲反而是个开拓新市场的好机会。这种考虑也体现在我们在做新的投资时,对交易结构的安排上。比如我们联合中联重科(000157.SZ)对意大利纳都勒(Ladurner)进行收购时,尽管我们联合控股了75%,但其实是通过增资方式进去的、纳都勒的原有股东并没有大规模套现退出。他们也意识到,如果能把包括中国的全球市场做起来,他们再退出时的收益会更大。
这可能也和欧洲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市场有关。在外国投资人审查方面,欧洲只有一个反垄断法的障碍,不像美国、澳洲有一个专门委员会。在欧盟,各个地区的投资人都有,不可能对美国资本有特殊待遇,而对中国资本设限。因为股市好,美国上市公司在欧洲的收购也很多。
这也与中国企业的策略有关系。现在中国公司在欧洲的收购并不是以关闭当地工厂、把技术挪到中国为目的,反而采取了尊重被并购对象的做法,大多数情况下还会对当地的就业甚至商业环境产生正面影响。这正好就是当地政府最关心的。我记得去年曾经有个调查说相对于美国人,其实中国投资人在德国的口碑还不错。
在欧洲做跨境投资或并购,未来两三年的基本风险,应该是欧洲可能会处在一个政治和社会环境都相对复杂的时期。今年尤其关键,因为欧洲几个主要国家都会迎来大选,首先是法国,然后是意大利和德国,这决定了欧洲长期来看是分是和。
中国投资人面向欧洲先进制造业的兼并收购,我们认为长期都会有需求。这是和中国的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一个版块。中国经济正在去产能,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有实力的民营公司,其实着重要做的都是打造高端制造业。从低端到高端,无非就两条路径,一个是通过技术驱动,另一个是品牌渠道。无论哪一个维度,欧洲肯定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先进制造在中长期都是一个特别好的方向。其中又包括了很多东西,一个是跟所有自动化、提高效率相关的,比如收购机器人、自动化解决方案等等。如何能更先进、效率更高地实现生产,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另一块是核心零部件,这是中国制造业与世界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的地方,所以核心部件也会有持续的投资机会。这种需求几乎覆盖了从工业制造的所有领域,哪怕是石油天然气这样的周期行业也有机会,这个行业在经历了多年的低谷之后开始进入恢复期,只是相对而言要看得小心些。
另外,和环境技术相关的板块也很有机会。中国面临很有挑战的环境问题,这是工业化过程中必然会尽力的一个问题,西方国家已经有了一套解决方案以及成熟的商业模式,这些技术和模式在中国都有落地的可能性,此后甚至还有拓展到其他国家的可能性,比如越南这种正在工业化的国家。
医疗服务和器械则是我们在欧洲看好的另外一个方向。去年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整个医疗板块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都不是特别好,一级市场的估值也有所下降,但这也给我们收购提供了空间。
服务我们看了很久,但一直没有找到切入点。相对于服务,我们的侧重点还是在制药和医疗器械上。欧洲尤其是德国和意大利在医疗器械领域非常发达,不过目前中国投资人能买到的并不多。相对而言,跨国医药集团的机会会更大一些,不过这类案子里已经能看到中国人的身影了。
在器械这块,未来两三年,我们会比较多去看类似生化检测设备这种细分门类。我们倾向于和战略投资人(以下简称“战投”)一起看。因为器械销售严重依赖销售渠道,这绝对是个本地生意。所以和战投捆绑去做,会更好一些。
相对而言,药物就是技术驱动的,就并不一定要捆绑战投。比如医药试剂、医药外包,不是和大药厂合作就是和新药研发机构合作,并不需要借力别人的渠道。我们在欧洲也看到了比较多的投资机会,比如说制剂,简单说就是帮助药物起到缓释或者肠道溶解等等作用的技术。
尽管消费升级在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重大的投资方向,不过结合欧洲的情况,我们觉得很难找到合适的并购对象。一方面是好的标的不多,欧洲的零售品牌这两年的业绩表现最多是稳定,很多都在下行阶段。反过来他们对估值的期望还都挺高的,作为基金我们肯定是不愿意付这种溢价的。何况这两年国内的消费市场也很有挑战,比如高端女装品牌的销售额都在下滑,反而是轻奢或快销品比较乐观。把国外的品牌引入中国,怎么赚钱呢?我觉得单纯PE投资并不合适。
蓝湖资本胡磊:2017年依然是投资低谷
在胡磊眼里:2017年募资不难,投资机会依然稀缺。新一年他们看好人工智能,和蓝领相关的相关的求职、培训、金融和消费。
整个2016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一是人工智能来得比想象的要快、要猛。二是人工智能之外,整个创投行业都缺乏亮点。去年一年,大家的投资节奏普遍偏慢。
这种情况与我刚入行的时候有点像:2007年前后,PC互联网已经走到尾声,比较激动人心的是户外和电商投资热潮。今天呢移动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和创新也都接近尾声,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创业公司和第一梯队一样,都面临增长越来越慢、买流量越来越难的问题。
大家需要一个拉动增长的催化剂。在这种大环境下怎么做投资呢?蓝湖主要关注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我们预计今年上半年人工智能依然会是关注重点。
还有其他基金相对看的少一点的领域,主要是指跟蓝领相关的求职、培训、金融和消费。
我们很看好中国产业结构变迁所带来的机会:中国从制造业往服务业转型是一个必须,这个过程中蓝领人群对培训、消费、住房的需求大变化,有可能会影响消费趋势。风险投资尤其是偏早期的风险投资投的是高增长的机会,而能带动高增长的必然是现有业务环境外的体系性变化,这些变化让创业公司有四两拨千斤、快速成长的机会。
从整体来说,2017年的投资机会会依然稀缺,这就要求我们的反应速度比过去要快。另外要平衡人民币和美元的投资节奏,比较大的概率是人民币比较容易,但美元比较难投。
在募资方面,我们认为人民币基金今年会比去年好募。从中央到地方引导基金的力度很大,另外银行和保险系的资金也都在进入。美元基金整体的资金量不会有大的起伏,但可能更加两极分化:头部基金的规模越来越大,钱越来越向优质基金集中。
没有所谓的“资本寒冬”。现在市面上并不缺钱,缺的是比较高质量的项目。这是一个投资的低谷期,在2017年这个低谷还将延续。
在下半年,上市公司的增加可能激发人们在相关领域的投资热情。今年会有一些不错的上市案例,相对来说2016年的IPO比较安静。就我们的了解,一大批互联网金融公司都在准备上市:大的像陆金所、蚂蚁金服,稍微小一点的像拍拍贷,如果这些公司能够顺利上市,有比较好的表现,对于市场信心的提升应该有很正面的作用。另外一些标杆性的明星公司,比如滴滴、优步、Airbnb的上市也都会有比较明确的时间表。它们的上市也会让市场的情绪发生变化。
蓝湖成立于2014年年中,今年我们将被投企业退出提上了议事日程。这种IPO的形式对我们也是种利好。
此外,投资人挣到钱了,对于比较费钱项目的耐受度也会比较高。从去年开始O2O就持续受到质疑,投资人要求创业公司证明模式、证明利润,我觉得其实有点矫枉过正了。市场还是更加看重增长:上半年的直播、下半年的共享单车就是最好的例证。当然增长是要有质量的增长,对于创业公司,投资人未必要过多关注利润。
弘晖资本王晖:最关心2017年资本市场稳定性
2017年,王晖最关心的问题是“资本市场的相对稳定性。他判断,2017年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要么已经结束,要么接近尾声”,尽管短期来说市场上的钱不会少,但中长期资本量可能减少。这意味着,“好的投资标的价钱更趋于合理。”
但对创业者而言,这或许意味着融资将变得更加困难。王晖说,“那些2014-2016年创业的公司,如果手里没有足够支撑12个月甚至18个月的现金流,他们会面临巨大挑战。”
2016年,医疗投资的热点是精准医疗,包括基因测序公司,热度与之前的互联网医疗类似。原因在于各方面的技术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可以做出一些成果和应用。此外2015年底奥巴马提出了精准医疗法案,对美国健康体系有重要影响。
在中国本土,像华大基因和贝瑞和康这种著名的基因测序和诊断公司,又在以非常高的估值和非常大的金额在融资,就此点燃了市场热情。
精准医疗的热度是否会持续,目前还不好说,但我相信,之前互联网医疗的潮水已经退去:互联网医疗创业企业有一批会出问题,这些企业在2017年融资将变得更加困难。
很难说弘晖会将投资重点放在哪一个方向上,弘晖不是一家“宏观的机构”,我们更关注微观的案子。与TMT行业关注赛道不同,医疗健康行业很少有赢家通吃的情况,所以不存在错过机会。医疗健康企业的成长和估值都比较线性,即便是A轮没赶上,也可以投资B轮和C轮。
2016年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是中概股在美私有化,选择回归中国。中国两家优秀医疗企业,无锡药明康德和迈瑞,都选择从美国市场下市,要回归A股。
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虽然经济增长在减速,但还有很多需求没有被满足,在这么大的体量上,比很多发达国家的增速都快。这些平台级的公司,回归中国肯定是好事。
2017年我最关心的事儿,是资本市场的相对稳定性,现在的市场,我认为过热。举例来说,我认为2017年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要么已经结束,要么接近尾声,尽管短期来说市场上的钱不会少,但中长期资本量可能减少,好的投资标的价钱更趋于合理。
但对创业者而言,融资将变得更加困难。那些2014-2016年创业的公司,如果手里没有足够支撑12个月甚至18个月的现金流,他们会面临巨大挑战。根本不应该有这么多人创业,融资更难是整个行业朝向正常状态的一种回归。
实体经济仍然在调整,资本市场难以独善其身:流动性可能受到影响——不管是投资者自身的原因,还是机制造成的,流动性如果出了问题,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放大性的损伤。
在2017年,我建议创业者:第一,要注意手里的钱,理由上面讲了。第二,要注意自己的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创业是个很艰难的过程,对人心理和精神的折磨很大。没有人想失败,他们都抱着美好的梦想和初衷,尤其是现在创业者比较年轻,生活中没遇到过大的挫折,如果有大的压力和打击,千万要注意。
2017年新的一年机会在哪里?第一,我不知道,第二,如果我知道,这是很值钱的一个问题。
高榕资本张震:资本寒冬是相对的,即将结束
张震眼中的2017年,将开始逐渐回暖,会有更多的创业者重新开始思考甚至启动创业计划。对于已经创业的创业者,张震建议他们得要坚持,千万不要放弃。而对于新创业者,张震提醒其不要做别人做过的事,并避免追热点和做太烧钱的事情。
他认为,未来的独角兽或者更大规模的公司将出现在三个领域: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的“互联网+”领域;由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的“人工智能+”领域,以及由消费升级趋势推动的相关领域。
外界称2016年为寒冬年,从上半年的融资环境变冷到下半年的创业公司倒闭潮,整体而言,确实是创投历史上比较寒冷的一年。
尽管环境不太乐观,但高榕仍然发现并投资了不少优秀的企业,此外被投企业也有成长。市场的投资机会很多,我们不可能穷尽所有值得投资的项目,更重要的是能否坚持自己的节奏和哲学,并在不断实践中逐步完善它们。
我判断,2017年创业市场在经历了一年半的寒冬期之后,必然会逐渐开始回暖,会有更多的创业者重新开始思考甚至启动创业计划。
与此同时,我们投资的优秀创业企业,经过1-2年的发展,也都逐渐成为行业领军企业,我们需要用更大的努力为他们提供服务和资本市场的助力。
我认为“资本寒冬”是相对的,并且未来持续的时间不应该太长,市场整体应该在2017年会逐步呈现出更为活跃、稳步上升的态势。原因在于,“寒冬”已经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投资机构手里的钱都不少,大家都在等着更好的市场环境和投资标的出现。
在退出方面,我认为如果一家被投公司的业务质地整体是良好的,那么退出环境的变化不会对基金退出带来本质性影响。从高榕自身而言,我们对2017年的退出环境和退出预期还是比较乐观的。
我认为未来的独角兽或者更大规模的公司将出现在三个领域: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的“互联网+”领域;由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的“人工智能+”领域,以及由消费升级趋势推动的相关领域。
前两个是从提高产业效率的角度来看,后面一个是从需求端来看。在供给端,中国人力成本上升、中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都是不争的趋势。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非常令人振奋,
多种细分领域的技术都面临着一个高峰期。在需求端,由消费升级趋势推动的需求端也很有可能生长出独角兽级别的公司。
在新的一年,对于已经创业的创业者,我建议在“寒冬”时千万不要放弃,因为这对于创业来说时机很好。资本热的时候,很多跟你做同样事情的人也拿到很多钱,竞争会非常激烈。但资本冷的时候,很多浑水摸鱼的人就撤了,竞争对手越来越少了。如果你能够在这个时候挖到赚钱的机会,未来就更有机会胜出。
要知道,“寒冬”是有阶段性的。从15年到现在,已经差不多有1年的时间了。投资人即使1年多不投项目,他也不可能2-3年不投项目。所以,市场的整体融资形势有可能会在2017-18年好转起来。
对于新创业的人,在资本偏冷的环境下,我的建议是:第一,不要做别人做过的事情;第二,一定不要追热点;第三,不要做太烧钱的事情。前两项可以避免融资困难,第三项是让你的项目更加靠近商业模式和生意本质,你首先要能够活下去才能有后续发展。
赛富投资阎焱:政府引导基金越多,市场越紊乱
阎焱认为,2017年的市场状况如何要看有多少钱进入到市场中,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人民币引导基金多以政府为背景。
2016年市场从疯狂转向理性。投资估值之前特别高,九鼎投资和中科招商上新三板之后都是两千亿,中科招商一天跌掉90%多,反映了市场的疯狂。
但市场不会疯狂这么久,烧钱烧不了那么多,所以得回归理性。不过现在的估值还是高,还有很多盲目的钱进来。
2017年会不会更加理性,要看钱进来有多少。现在主要是人民币进来,而人民币基金又多是以政府为背景的,政府要怎么做说不准。
政府很多都不是市场性行为,不太可能遵循市场定价。投资人的投得好坏与政府关系不大,而政府又多是政策性导向,政府背景的基金越多,市场就会越紊乱。
当然,有政府背景的资金进入,对于2轮、3轮或者退出的确是好事,但对于整体市场来说,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它所带来的好处。
这也可以看出,中国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小,大部分都是地方财政出钱,或者以地方财政为担保,在银行融钱,这种东西迟早要出大问题。
每一年都有收获,我们的职业就是做投资,每年都有投,每年都有回收,我不觉得2016年的收获就比2015年好。
投资回报高还是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二级市场,它是退出的渠道。个案总还是有好的,但总体来讲,2015年到2016年上半年很疯狂,2016年下半年逐步向理性回归。
2016年错过了什么机会?我从来不会这么思考,我的职业是做投资,所以世界上不可能所有的好项目都你拿了,也不可能所有的坏项目都一个人拿了。
很少考虑失去了什么很可惜,因为每一天都在失去机会,如果那样考虑问题,日子就没法过了。
欢迎光临 恶人谷-小鱼儿网社区 (https://bbs.xiaoyuer.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